10月28日,长安镇妇女联合会与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的“一针一线织非遗:宴球宝宝手作实践”活动在长安镇“妈妈的味道”品牌集合店内收官。活动以校地合作为纽带,推动高校学子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在学习当地钩织非遗、了解特色文化中融入地方,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活动中,仰山社区“守艺人”共富工坊手艺人王芳现场教学,将当地名菜“宴球”化为萌趣“宴球宝宝”,以“一天最多做2个”的匠心诠释非遗坚守。学子们沉浸式学习“圈钩+短针”技法,组装玩偶时解锁成就感,更在创作中聆听“宴球”文化故事,实现从“校园学习者”到“地方文化感知者”的转变。



从生疏试探到熟练创作,从懵懂聆听至深刻感悟,每位学子都在这场沉浸式实践中收获了独属于自己的成长与思考。
23英语2朱湘怡
参与“宴球宝宝”钩织活动,让我真切触摸到非遗的匠心。王芳老师“一天最多做2个”的坚守,让我明白每针每线都藏着对传统的敬畏。初学“圈钩+短针”时屡屡出错,在老师耐心指导下,我终于完成了专属“宴球宝宝”。更难忘“宴球”背后的团圆故事,原来非遗是鲜活的文化记忆。这次活动让我们走出校园读懂地方文化,作为青年,我愿带着这份热爱,成为非遗传承的小小使者。
23英语2高佳怡
“一针一线织非遗”,这场活动让我见证了青年与非遗的双向奔赴。王芳老师将地方名菜化为文创作品,让非遗以可爱的模样走进生活,这份创新让我深受启发。我们学子不仅学习技艺,更用社交平台分享“宴球宝宝”的故事,让更多同龄人了解长安钩织非遗。作为新时代学子,我愿尊重匠心,用新鲜视角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25英语6李晨茜
捧着亲手钩织的“宴球宝宝”,我深切感受到非遗传承是一场温暖的文化接力。王芳老师眼中对非遗的热爱与期许,让我备受触动。她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只为让更多年轻人爱上长安文化。这次活动给了我们接过传承接力棒的机会,在与艺人、同学的交流中,我读懂了文化坚守的意义。活动落幕,但传承不停歇,我会把“宴球”的故事分享给身边人,让这份文化暖意一直延续。

此次活动打破校园与地方壁垒,让大学生成为非遗传承“新力量”。正如手艺人王芳所言,当更多学子扎根地方、理解地方特色,非遗便有了生生不息的活力。活动落幕,但学子融入地方、传承非遗的脚步仍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