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党总支书记赵红英带领师生党员来到长安镇兴城村学非遗竹编。大家跟着50多年经验的老匠人俞付坤,从选竹条、破篾片到编扇子,亲手体验老手艺,还和村里商量好,接下来要一起用直播让更多人看见竹编。

老师傅手把手教:编竹就像做人,要“骨血相连

在村里的竹编工坊,俞付坤师傅先带着大家看墙上的老照片:清明时节砍嫩竹、冬天在屋檐下破篾片,这些老讲究里藏着祖辈的智慧。“选竹要挑清明前后的嫩竹,破篾得顺着竹纹走,不然容易断。”师傅一边说,一边拿起篾刀,三两下把一根竹子劈成薄如纸片的篾条,手指翻飞间,一个淘米篮的雏形就出来了。“编竹最关键是连接处,要像骨头连着肉一样紧,这样物件才耐用。”他掌心的老茧,让师生们看见几十年坚守的痕迹。

学生手忙脚乱编扇子:刺疼了手,却舍不得放下

轮到师生动手编竹扇时,一开始都有点笨拙。竹篾在手里打转,怎么都对不齐,有学生手指被篾条刺得发红,却笑着说:“师傅刚才演示时看起来轻松,自己上手才知道有多难。”在师傅“握稳点,用力均匀”的指导下,慢慢有人编出了整齐的纹路。当第一把歪歪扭扭的竹扇成型时,大家举着扇子互相拍照,直说“这比买的扇子有意义多了”。
接下来要做两件事:直播竹编、课堂教非遗

活动最后,学院和村里达成了合作:一方面,外语专业的学生接下来会到村里直播竹编,用英语、日语介绍老匠人的故事和编织过程,让更多人通过手机屏幕了解这项手艺;另一方面,老师会把竹编的故事融进课堂,比如在英语课上说“非遗故事”,让学生既能学语言,又能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赵红英说:“老手艺不能只放在博物馆里,得让年轻人看见、摸到,甚至带着它走进直播间。”匠人工坊,师生们抱着自己的竹编作品向师傅请教,篾条的清香混着春日的暖风,给这节手艺课添了份温暖的注脚。